《幸好有烦恼》一书是一部由佛学人士所著写的书,这本书改变了我原有的思维,让我这样一个从不信仰宗教的人有了重新从内心居无定所变得内心平静有所依的感觉。
书中讲述,人的一生会在烦恼中渡过,有烦恼有疑问,就会试图解决,寻找开脱的方式,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深入地表述了他从佛学中探求真理的过程。
这本书,首先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改变人生完全是可以的,只要遵循“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原则,就能从苦难走向安乐,从烦恼走向解脱。
文章中有那么一段话让我深省,“每次来到人山人海的环境中,我就不由自主地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担心、难过,我眼见许多年轻人,整天把大好的时光都浪费在茶馆里,就好像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任何值得他们去干的事情一样。”刚刚才走上社会就已经老气横秋,终日以喝茶、聊天来打发生命,这样的生存该是多么让人痛心与无奈啊!虽然我本人并不反对在茶馆几个年轻人在一起喝茶,因为或许真有那一些事情需要借助茶馆这个地方来进行交涉,但是像那种成天没有什么事也跑到茶馆去,像个老大爷一样,我就极其反感了,我喜欢的做事原则是该做什么事的时候就做什么事,在该什么样的场合时才摆出什么样的范儿。
作者发现,凡是有作为的人基本上都有几个共性,那就是:信仰坚定,身心健康,与人为善,享受节制,生活有规律,遇事能顺其自然,而且他们很少出现主观武断的情况。而不能成功的人一般都比较自私,喜欢斤斤计较、懒惰和不思进取。他们即便是获得显赫的地位与财富,但精神上依然空虚而无所依靠,成为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我很赞同作者观点,想象一下,信仰都不坚定的人还能指望做什么样的事情呢?而且我觉得人应该用事实证据或数据来思考问题作出判断,而不是单靠想象一下就能做出决定的,林彪在打仗中就依靠这一点,有数据有依据,那么肯定百战不殆,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肯定要出大事儿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凭主观意识来武断某件事情。
佛教倡导的众生平等,诸恶莫作的慈悲道德的情怀,正是对治现代社会人心紊乱的一剂良药,对唯利是图、只知道追求经济效益而严重破坏人心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种种恶行,也有较好的劝诫作用。佛教又强调与人为善,重视培养贤善人格,注重因果,这些都对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减少刑事案件的发生、控制许多不稳定的社会因素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当然,佛教的作用远不止这些,佛教的伟大还在于它能彻底解决人们无名的烦恼,帮助人们摆脱痛苦,从而获得永远的大乐。所以我觉得,佛教真的是净化人心的甘露。
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幸福究竟是什么?它是一种满足的心态,有时候跟金钱有关,有时候也与金钱无关。即便是跟金钱有关,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金钱在影响幸福的各种因素中,也只有占到20%的作用,所以,幸福的根本,并不在于你拥有多少钱,而在于你减轻了多少欲望。
“心净”则“土净”这是我从这本书学到的非常有用的一句话,我认为只要每个人的内心放平和了,那么世间万物自然会看淡,这样内心的痛苦就会大大减少,人们才会觉得平安闲适,才会有更强烈的幸福感。
在佛教的中观教义中,对“无我”有明确的阐释,而这种观点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无我”的心态更多的是一种对其他的专注,而不是时刻以自我为中心,我执我欲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多的痛苦,因为自私是一种贪欲,把自己的任何事情看得太重,那么众人就会别离我们而去,最终使自己成为孤独的独行侠,我不希望变成这样,所以我应该学会佛学中这种“无我”的境界。
13级国贸郑枭林